每月彙整: 2019 年 12 月

恐懼,是因為不曾了解:愛滋病是可治療的慢性病

愛滋病,全稱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是由愛滋病毒即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種病死率極高的惡性傳染病,目前還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加之與性、毒品聯繫緊密,導致人們對它極其避諱,並在一定程度上對愛滋病患者及病毒攜帶者產生歧視。

為了更好地預防和認識愛滋病,我們應當摒棄恐懼與偏見,與其避諱而無知,不如主動了解相關知識,避開防治誤區,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預防愛滋病傳播。

謠言一:「共餐、擁抱等日常接觸就會導致感染」

愛滋病毒非常脆弱,一旦離開人體就會死亡,一般的社交活動不會感染愛滋病。與愛滋病患者或愛滋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觸,如握手、擁抱、共餐、咳嗽、打噴嚏等行為都不會被感染。另外,愛滋病也不會經馬桶圈、電話機、餐飲具、臥具、游泳池或浴池等公共設施傳播。

謠言二:「蚊蟲叮咬會導致感染」

蚊子不會把吸進的血液吐出來;而且它吸入的血液(約0.00004ml),遠遠達不到導致感染的量。另外,愛滋病毒在蚊蟲體內也不能生存,因此,愛滋病毒不會通過蚊蟲途徑傳播。

謠言三:「吃××傳播愛滋病」

2008年,一則「吃燒烤會傳播愛滋病」的謠言開始傳播,隨後演變出了多種版本:「吃含有毒血的大盤雞和涼菜會感染愛滋病」……真相是,食物的烹飪溫度一般在100攝氏度以上,可以殺死病毒;而且愛滋病根本不通過消化系統傳染。

謠言四:「共享單車座椅暗藏『愛滋針』傳播病毒」

共享單車、公交車、地鐵等公共座椅上被人暗藏「愛滋針」的謠言曾盛行一時。但科學研究表明,愛滋病毒無法在空氣、水和食物中存活。愛滋病病毒一旦脫離體液環境,它的存活和感染能力都會大幅下降。若使用70%的醫用酒精、0.3%雙氧水、10%漂白劑等殺毒,病毒5分鐘即可滅活。若被「扎針」應及時消毒,不必恐慌。

謠言五:「愛滋病患者不能結婚、不能生小孩」

患者通過有效的抗病毒治療、規範服藥,能夠使病毒的複製幾乎檢測不到,而且藥物對胎兒的發育幾乎沒有影響,所以年輕的女性或者男性被病毒感染以後,是可以結婚的,也可以生出健康的小孩。在孕前或孕期進行及時的干預措施,感染風險可以控制在5%以下,有些情況甚至可以低到1%。

謠言六:「只要感染愛滋病毒就會很快發病死亡」

在未經治療的情況下,愛滋病也會經過幾年的時間才會發病。目前,我國為愛滋病人提供了免費的愛滋病抗病毒治療,效果肯定,有效延長了愛滋病毒感染者的生存期。

謠言七:「進行愛滋病檢測會被洩露隱私」

很多人沒有勇氣去檢測愛滋病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擔心檢測部門會洩露個人隱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檢測機構必須對檢測者的個人信息進行嚴格保密,不得洩露。愛滋病確診後只會通知本人,不會通知工作單位或其他部門,更不會採取任何強制性措施。

當得知自己感染了愛滋病毒後,感染者必然要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而此時如果其身份被曝光和傳播,遭受到歧視和非議,勢必給感染者造成更大的心理負擔。我們應積極採取措施,保護感染者的隱私,讓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不被打擾,讓他們更有勇氣、更樂於接受治療。還要積極參加預防控制愛滋病的宣傳教育工作,學習和掌握預防愛滋病的基本知識,加強自我保護,並把了解到的知識傳播給他人。

多一分關愛,多一分和諧安定。加強愛滋病的預防和治療,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背景知識

我國愛滋病疫情現狀如何?

國家衛健委11月30日發布數據顯示,2019年1-10月,全國共檢測2.3億人次,新報告發現愛滋病感染者13.1萬例,新增加抗病毒治療12.7萬例,全國符合治療條件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療比例為86.6%,治療成功率為93.5%。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國報告存活愛滋病感染者95.8萬,整體疫情持續處於低流行水平。目前,愛滋病經輸血傳播基本阻斷,經靜脈吸毒傳播和母嬰傳播得到有效控制,性傳播成為主要傳播途徑。

愛滋病毒在每完成一個複製周期後,會有3%-5%的胺基酸結構發生變化,也就是所謂的變異。這導致免疫系統產生的抗體無法將其識別。等到變異的病毒細胞再次感染細胞,產生第二代病毒時,新產生的抗體才能夠對原來產生變異的病毒發揮作用,然而卻無法識別再次發生變異的病毒。也就是說,我們的免疫功能總是滯後於愛滋病毒的變異,這就是研製愛滋病疫苗的難點。

分類: 產品相關 | 發佈留言

2019「青春零愛滋」校園行活動走進復旦大學

大陸青年報客戶端訊(劉亞廷):12月3日下午,由大陸青年報社、大陸預防性病愛滋病基金會聯合主辦的2019「青春零愛滋」校園行系列活動走進上海,在復旦大學舉行高校防艾主題宣講。活動由淡藍公益基金協辦,吉利德科學提供公益支持。

復旦大學站活動,由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復旦大學克卿書院聯合承辦。上海市疾控中心愛滋病防治科主任、上海市性病愛滋病協會秘書長莊鳴華主任醫生,共青團中央青年講師團成員、共青團山東省委講師團成員岳松,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黨委副書記劉岱淞,復旦大學克卿書院團工委書記張文妮,淡藍公益執行主任陳子煌等出席。來自復旦大學的近200餘名師生現場聆聽了宣講。

活動現場,莊鳴華主任作了題為《愛滋病流行趨勢及高校防治策略》的防艾主題報告。他以愛滋病流行趨勢、高校愛滋病流行情況及促成因素、愛滋病防治策略和措施等方面為切入點,通過數據分析、案例分享和防艾知識科普,詳細介紹了當前愛滋病的流行趨勢以及上海市高校愛滋病疫情防控現狀。他呼籲高校要重視防艾工作,積極推進高校愛滋病防控試點建設,建立疫情通報制度,通過各類愛滋病宣教活動擴大宣傳力度,有效遏制愛滋病在校園中的傳播。

岳松以《當「戴」青年,防艾有我》為主題,結合高校學生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氛圍,以幽默的演講風格強調了「責任」對於新時代青年學子的重要性。岳松說:「責任,就是改變一件事的能力,勇擔社會責任,方有精彩人生。」

劉岱淞副書記說:「第三十二個世界愛滋病日已經到來,我們舉辦此次活動恰逢其時,對增進大學生對愛滋病的了解,掌握防艾知識,樹立健康理念,提升自我保護意識,加強健康科普和愛滋病預防具有重要的意義。希望通過今天的防艾宣講活動,各位同學都能夠有所收穫,從自身做起,自律自愛,愛己及人,守護芳華的色彩,照亮青春的未來。」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學生嚴俊濤在聽完宣講後表示:「各位專家向我們宣傳科普了防艾的相關知識,讓我們正確認識了愛滋病,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增強了自身的責任意識,使我們能夠更自信、更積極主動地去勇擔青年責任,共創健康人生。」

分類: 產品相關 | 發佈留言

芬蘭的湯姆GV化,而且不止一部

明年是芬蘭國寶級同志藝術家「芬蘭的湯姆」(TOF)誕辰一百周年,一系列跟他有關的短片將從12月13日起陸續上線播映,不過這些短片並不是紀錄片或傳記片,而是MEN網站與TOF品牌合作的GV系列。芬蘭的湯姆本名為Touko Laaksonen,其數千幅畫作中肌肉誇張的「制服男」對流行文化和時尚產生了深遠影響。GV系列《TOF x MEN》將從芬蘭的湯姆畫作中汲取造型和劇情靈感,並由三位鈣星Matthew Camp、Theo Brady與Kurtis Wolfe合體演繹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故事,其中至少一部由柏林電影節泰迪熊獎得主Bruce LaBruce執導。

分類: 前沿資訊 | 發佈留言

2019年11月HIV研究亮點進展

生物谷BIOON 2019年11月27日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愛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通過破壞人體的T淋巴細胞,進而阻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過程,導致免疫系統癱瘓,從而致使各種疾病在人體內蔓延,最終導致愛滋病。由於HIV的變異極其迅速,難以生產特異性疫苗,至今無有效治療方法,對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威脅。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愛滋病的流行已經奪去超過3400萬人的生命。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據估計,2017年,全世界有3690萬人感染上HIV,其中僅59%的HIV感染者接受抗逆轉錄病毒療法(ART)治療。目前為止HIV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因此急需深入研究HIV的功能,以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可以有效對抗這種疾病的新療法。為阻止病毒大量複製對免疫系統造成損害,HIV感染者需要每天甚至終身服用ART。雖然服用ART已被證明能有效抑制愛滋病發作,但這類藥物價格昂貴、耗時耗力且副作用嚴重。人們急需找到治癒HIV感染的方法。

即將過去的11月份,有哪些重大的HIV研究或發現呢?生物谷小編梳理了一下這個月生物谷報導的HIV研究方面的新聞,供大家閱讀。

1. Science子刊:誘導太多Th1細胞產生會破壞HIV疫苗的效力

如果HIV疫苗引起錯誤的免疫反應,則這種疫苗接種可能適得其反。如今,在新的研究中,美國埃默里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從利用與HIV存在緊密親緣關係的SIV開展的幾項非人靈長類動物研究中收集到證據表明構建太多的軟靶標(soft target)會削弱旨在提供預防病毒感染的疫苗接種。HIV靶向協助身體產生抗病毒免疫反應的輔助性T細胞(Th細胞)並在它們當中複製。他們發現至關重要的是,針對HIV的疫苗不能為這種病毒建立更多的安全避風港。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11月20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ong TH1-biased CD4 T cell responses are associated with diminished SIV vaccine efficacy」。

當疫苗接種產生太多特定類型的I型輔助性T細胞(Th1細胞)時,就會出現問題。這些細胞遷移到黏膜組織,比如直腸、子宮頸和陰道,在大多數感染中,HIV/SIV首先就從黏膜組織進入人體。

這些Th1細胞好比是應對殭屍攻擊的第一批反應者。它們最初對抗HIV,但隨後被這種病毒接管。論文通訊作者、埃默里大學耶克斯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研究員Rama Rao Amara博士說,人們需要的是Tfh細胞,它們停留在淋巴結中,並協助免疫系統產生針對這種病毒的抗體。他說:「我們並不是說Th1細胞是壞的。但是,如果你有太多的Th1細胞,它們會使得疫苗無法產生有效的保護。」

2. Science子刊:臨床試驗表明抗原競爭會破壞HIV疫苗的效力

許多HIV疫苗旨在產生強大的T細胞反應。T細胞反應與未感染者感染HIV的風險下降和HIV感染者控制病毒複製有關。HIV抗原Gag特異性T細胞主要與感染後控制相關,而HIV抗原Env抗原是保護性抗體的作用靶標。 因此,HIV疫苗設計中通常包含這兩種抗原。但是,包含多種抗原可能會引起抗原競爭,從而降低疫苗的潛在效力。

在新的臨床研究中,美國、巴西、秘魯和瑞士的研究人員給研究參與者僅接種HIV抗原Gag/Pol,或者同時接種HIV 抗原Gag/Pol和Env,以便觀察抗原競爭是否會干擾CD4 T細胞反應。他們發現當同時接種Gag/Pol和Env時,檢測到的針對Gag/Pol的CD4 T細胞反應較低,這表明在疫苗中包含多種抗原可能會阻止最大的T細胞反應。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11月20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ntigenic competition in CD4+ T cell responses in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double-blind clinical HIV vaccine trial」。

具體而言,這項稱為HVTN 084的臨床研究,是一項隨機、多中心、雙盲1期臨床試驗,旨在研究Gag/Pol疫苗中添加Env是否會降低Gag/Pol特異性T細胞反應的幅度或廣度。五十名志願者每人肌肉內注射一次1×1010顆粒單位(PU)的rAd5 Gag/Pol和EnvA/B/C(按照3:1:1:1比例混合在一起)或5×109顆粒單位的rAd5 Gag/Pol。在未接種Env的疫苗接種組中,疫苗接種後4周通過細胞因子表達衡量的CD4+ T細胞反應顯著高於接種Env的疫苗接種組,不過這兩個疫苗接種組之間的CD8+ T細胞反應沒有顯著差異。他們進一步揭示與Gag/Pol和Env共免疫接種相比,在不存在Env的情況下,Gag/Pol特異性T細胞反應的廣度更大。向Gag/Pol疫苗中添加Env抗原導致針對Gag/Pol的CD4+ T細胞反應率和幅度降低,以及抗原表位的寬度也下降了,這就證實了抗原競爭的存在。

3. Science:重磅!突破性的HIV疫苗設計策略嶄露頭角

在新的研究中,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對一種先進的HIV疫苗策略進行了原理驗證,這種方法也可能有效地保護人們免受其他致命性傳染病的侵害。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generalized HIV vaccine design strategy for priming of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這種新的疫苗策略集中在刺激免疫系統以產生針對HIV的廣泛中和抗體(bnAb)。這些特殊的抗體能結合到HIV表面上重要的但難以接近的區域,而且這些區域在不同HIV毒株之間的差異並不大,因此它們可以中和許多不同的快速突變的HIV毒株。產生此類抗體的疫苗可以挽救數百萬人的生命和節省數十億美元,並最終可能有助於消除愛滋病這一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基於一種稱為「生殖系靶向」(germline targeting)的概念,這種新的策略可能阻止在全球傳播的數百萬種不同的病毒毒株。迄今為止,實現這一目標還很困難。從未發現有任何候選HIV疫苗能在人體內誘導保護性的bnAb反應。

Schief及其同事們先前在一種特殊情況下展示了一種生殖系靶向策略:bnAb以一種不尋常的方式捕獲HIV。這種新方法功能更強大,這是因為它適用於通過一種更為常見的機制捕獲靶標的抗體。此外,這項研究中進行的分析表明這種方法也可能適用於製備針對許多其他難治病原體的疫苗,比如流感病毒、登革熱病毒、寨卡病毒、C型肝炎病毒和瘧原蟲。為了證實這種策略的可行性,Schief和論文共同第一作者、Schief實驗室高級科學家Jon Steichen博士首先選擇了一種已知的稱為BG18的HIV bnAb作為測試案例。通過對BG18與HIV上的靶標結合在一起時的結構研究,這些研究人員鑑定出這種抗體的HIV捕獲能力的關鍵特徵。接下來,他們搜索了一個龐大的人類抗體基因資料庫,以便尋找產生的抗體與BG18的關鍵特徵天然相同的B細胞。他們隨後使用一種複雜的策略來選擇和進化一組可能潛在地激活多種BG18樣B細胞(BG18-like B cell)的病毒模擬蛋白。這些蛋白最終將作為「免疫原」刺激接受疫苗接種的人體中的BG18樣B細胞。對來自HIV陰性人類捐贈者的血液樣本進行的測試證實這些研究人員設計出的免疫原與正常循環的具有所需的BG18樣特徵的B細胞良好地結合。

4. Cell Rep:瘧疾領域新發現有助於HIV的治療

根據最近的研究,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免疫系統對瘧疾感染作出的反應可能有助於開發針對C型肝炎,愛滋病毒和狼瘡的新型治療方法。研究者們通過實驗室模型發現,由瘧疾感染引起的強烈炎症信號激活了特定分子,這些分子觸發了抵抗疾病的高效抗體的產生。相關結果發表在《Cell Reports》雜誌上。

Hansen博士和她的團隊在過去的十年中一直在探索宿主免疫系統如何應對瘧疾感染。「在我們以前的論文中,我們證明了炎症信號激活了阻止輔助性T細胞發育的分子,這意味著B細胞沒有獲得製造抗體的必要指令。當我們開始這項研究時,我們期望看到炎症也對B細胞產生了負面影響。事實上,我們發現情況恰恰相反。炎症信號傳給B細胞進而提高了抗體的質量。」

Hansen博士說,她希望這一發現將在瘧疾之外發揮作用。她說:「我認為這項發現提供了治療慢性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機會。我們已經確定了驅動免疫系統產生強效抗體的分子『開關』,以及影響其功能的炎症信號。針對該分子或同一途徑中的其他分子,可以提供治療這些疾病的精密手段。」

在包括瘧疾和病毒感染(如HIV和慢性C型肝炎)在內的慢性感染中,產生非常高質量的有效抗體對於清除感染至關重要。另一方面,能產生針對自身抗原(人體自身的蛋白質和組織)的抗體的B細胞則是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狼瘡的根本原因。

5. Menopause:女性HIV感染者具有增加的過早絕經風險

由於醫學的進步,HIV陽性的女性如今具有更長的預期壽命,但這讓她們面臨許多中年健康問題,比如絕經(menopause, 也譯作更年期)。一項新研究表明,感染HIV的女性更可能在平均48歲時進入絕經,比一般人群年輕3歲。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Menopaus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early-onset menopause among women living with HIV in Canada」。

加拿大和美國女性的絕經平均年齡在50至52歲之間。先前的研究已表明感染HIV的女性出現絕經提前(early menopause, 年齡在40歲和45歲之間)和早絕經(premature menopause, 也稱為原發性卵巢功能不足,年齡在小於40歲)的風險增加。但是,來自加拿大的這項研究是已知的第一項確定HIV感染者平均絕經年齡、絕經提前(40歲和45歲之間)發生率、早絕經(小於40歲)發生率以及其他影響絕經年齡的相關因素的研究。

這些研究人員證實感染HIV的女性絕經年齡更小,更具體地說48歲,比未感染的女性早3年。這個感染HIV的女性群體還具有更高的絕經提前發生率和早絕經發生率。此外,較低的教育水平和C型肝炎病毒合併感染也會影響絕經提前風險,其他可能的修正因素包括婚姻狀況和出生地區。

6. J Virol:病毒特性或能預測HIV抗體療法的療效

當前的HIV療法能高效減緩感染者體內病毒的進展且副作用較小,日常的抗逆轉錄病毒療法(ART)使用了HIV藥物的組合來對感染者進行治療,然而由於很多原因,一部分HIV-1感染者並不能接受ART來進行治療;即便目前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一種包括基於抗體療法在內可選擇的治療手段,但其仍然很難預測哪些感染者適合這些昂貴療法的治療。

根據國際雜誌《Journal of Virology》刊登的研究報告,波士頓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利用特殊病毒的特性或能幫助預測基於抗體的HIV-1療法的治療效力。醫學博士Manish Sagar表示,利用測序的方法對HIV-1特性進行分析,或能預測特殊抗體療法的治療效果,已經鑑定出的病毒特性或許也能用來確定感染者未來是否能因特殊抗體療法而獲益,這就能有效減少感染者治療的時間和成本。

抗體療法能結合保護HIV-1免於宿主免疫系統反應的包膜蛋白,這些包膜蛋白擁有廣泛的DNA序列變異,其能提供病毒的信息以及療法能否有效給感染者帶來幫助,但研究者很難僅通過了解包膜的序列來預測基於抗體的療法是否有效,因此通過在感染者開始接受HIV-1治療之前就能獲得序列信息,從而確定其體內的病毒是否對療法敏感。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鑑別出了HIV-1包膜序列的基序特性並能預測特殊抗體療法給感染者帶來的治療潛力。

7. JCI:新型DNA技術用於靶向輸送抗HIV藥物

Wistar研究所的科學家利用基於合成DNA的技術來促進小動物和大動物模型中產生HIV廣譜性中和抗體,為簡單有效的下一代HIV預防和治療方法提供了概念驗證。這些結果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雜誌上。

儘管抗逆轉錄病毒療法在治療HIV感染方面取得了非凡的進步,但仍需要新的預防和治療方法以根除HIV感染。研究人員從受感染的個體中分離出許多非常有效的單克隆抗體,這些抗體可以中和各種各樣的HIV毒株。這樣的單克隆抗體可以作為被動免疫療法生產和施用,並且代表了目前在早期臨床研究中有希望的方法。

首席研究員,執行副總裁兼董事David B. Weiner博士說:「我們開發了DMAb平台,以允許通過合成DNA直接體內產生抗體,而合成DNA的目的是向人體提供製造所需抗體的指導。根據我們的早期數據,我們認為該平台作為HIV抗體遞送的新策略值得進一步研究。」

Weiner和合作者設計了一個由16個DMAb組成的小組,將先前表徵的廣泛中和抗體重新合成為DMAb。使用Cellectra自適應電穿孔法通過注射導入小鼠體內並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觀察到快速DMAb表達和血液中長達數月的穩定水平。此外,與相應的重組抗體相比,體內產生的DMAbs具有很強的中和能力。由於HIV能突變以逃避單一抗體的免疫力,因此測試了多達四個不同DMAb的組合作為克服耐藥性的策略。組合產生的抗體的體內總水平與單獨給藥的相同抗體的水平之和相當,表明該方法具有靈活性,適用於多種抗體的聯合治療。重要的是,數據支持這種組合比單一抗體可以阻止更多的HIV。

接下來,研究人員在一項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試驗性研究中探索了HIV-1 DMAb的遞送,該研究與向臨床轉化更為相關。研究結果表明,注入一或兩種組合的DMAb後,三天就可以在體內檢測到表達,到14天時顯示出峰值活性。重要的是,來自上述動物的血清具有很高的抗病毒活性。

8. JAIDS:重磅!自2000年以來科學家們首次發現新型HIV毒株

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刊登的研究報告中,雅培公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宣布,自2000年以來他們發現了全球首個HIV新亞型。研究者Rodgers表示,我們一直在尋找病毒,很多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HIV有不止一種毒株,如今研究者正在對鑑別出的所有HIV毒株進行測試來了解其不同的毒株類型。

這種新發現的HIV毒株為HIV-1 M群、L亞型,於20世紀80年代首次收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但僅有兩份樣本能通過基因測序來進行檢測,研究者需要第三個樣本才能確定病毒的形式,2001年,他們收集了一份非常相似的樣本,但該樣本並不能進行完全測序,當然了,研究者也無法合成病毒,而樣本數量也太少了。

如今,在測序技術的幫助下,研究者證實,L亞型毒株屬於HIVM群的突變體,而M群病毒是AIDS流行的罪魁禍首;儘管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種新型亞型毒株如何影響機體,但他們推測,這種病毒與其它M群毒株的行為方式大致相同。這項研究非常重要,其對於開發新型HIV療法具有重要意義。

9. JCI:三種抗體介導的免疫反應增加與HIV傳播風險下降有關

與感染風險下降相關的免疫反應稱為保護相關因素(correlates of protection, CoP)。測量疫苗誘導的抗體和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的臨床試驗有助於確定針對HIV的保護相關因素,這對於評估一種有前景的HIV候選疫苗的療效是必要的。

在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資助的HIV疫苗試驗網絡(HIV Vaccine Trials Network, HVTN)的資深作者Georgia Tomaras、Peter Gilbert和論文第一作者Scott Neidich、Youyi Fong和Shuying Li的領導下,新的初步臨床研究證實三種抗體介導的免疫反應——抗體介導的Fcγ受體(FcγR)招募、抗體依賴的細胞吞噬作用(ADCP)和抗Env IgG3——的增加與HIV傳播減少有關。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ntibody Fc effector functions and IgG3 associate with decreased HIV-1 risk」。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這些抗體反應而言,ADCP和IgG3是與HIV傳播減少相關的最強相關因素。然而,FcγRIIa參與是受到HIV感染的疫苗接種者中病毒載量下降的唯一相關因素。ADCP、IgG3和FcR參與是新提出的保護相關因素,可在全球正在進行的HVTN 702、HVTN 705和HVTN 706大規模HIV疫苗功效臨床試驗完成後加以驗證。

10. Mol Ther:相似機制!HIV藥物能有效治療寨卡病毒感染

眾所周知,開發能適應不同病毒複製機制的藥物將極大地提高不同類型傳染病的治療手段。在新的工作中,坦普爾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表明,利用現有藥物來治療其它類型病毒性疾病實際上是可能的。

坦普爾的研究人員在《Molecular Therapy》雜誌上發表的新研究發現,用於治療HIV的藥物同時也可以抑制Zika病毒感染。在細胞和動物模型中,他們表明這種名為rilpivirine的藥物通過靶向HIV和Zika病毒複製所依賴的酶來抑制Zika病毒感染。實際上,這些酶存在於Zika病毒以及其它密切相關的病毒中,包括登革熱,黃熱,西尼羅河熱和C型肝炎等等。

「HIV和Zika病毒是不同類型的RNA病毒,」文章作者,神經病毒學中心主任以及LKSOM綜合神經愛滋病中心主任博士Kamel Khalili博士解釋道,「我們發現rilpivirine通過結合RNA病毒家族共有的RNA聚合酶來阻斷Zika病毒複製,因此,我們開闢了使用相同策略潛在地治療多種RNA病毒感染的途徑。」

11. Gut:HIV藥物利匹韋林或能有效改善機體肝纖維化症狀

在國際雜誌《Gut》刊登的題為「Rilpivirine attenuates liver fibrosis through selective STAT1-mediated apoptosis in hepatic stellate cells」的研究報告中,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用於治療HIV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利匹韋林(Rilpivirine)或對慢性肝臟疾病具有有益效應,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開發治療肝臟疾病的新型療法。

文章中,研究者表示,當對不同的肝臟損傷臨床前模型進行研究後他們發現,用於治療HIV感染的藥物利匹韋林或能有效降低模型機體中的肝臟纖維化程度。目前研究人員需要尋找能有效治療肝纖維化患者的選擇性療法,這些療法能作用於星狀細胞的失活並促進肝臟組織再生。

分類: 產品相關 | 發佈留言

專家講堂:普及科普知識,有效預防愛滋病

從世界首例愛滋病感染者被確診至今,38年來人類一直在與愛滋病進行鬥爭。日前,大陸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愛滋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三位專家做客人民網,針對愛滋病的健康教育、綜合干預、檢測、治療等民眾關心的問題,為廣大網友答疑解惑時一致指出,普及科普知識是預防愛滋病最好的「社會疫苗」。

「在各級各地各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下,經過30多年防控,我國的愛滋病防治成效顯著。愛滋病經輸血傳播已基本阻斷,注射吸毒和母嬰傳播得到有效控制,整體疫情繼續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大陸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愛滋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室副主任、研究員李東民指出。

他還表示:「截止到2019年10月底,我國現已報告並存活的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已達到95.8萬。在今年的1至10月,新報告的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達到了13.1萬,其中,異性傳播占73.7%,同性傳播占到了23%。由于波及範圍廣、影響因素複雜、干預難度大、流行形勢嚴峻,從數字來看,性傳播是愛滋病主要傳播途徑。因此,任務更加艱巨,要加大力度防治愛滋病。」

四種方式可傳播愛滋病毒

「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是傳染源,血液和體液中都含有病毒。一般來說,主要傳播方式有四種:涵蓋同性、異性所有性行為的性傳播;和感染者共用針具的靜脈注射吸毒傳播;女性感染者在懷孕、生產及哺乳餵養過程中傳播給孩子的母嬰傳播;輸入感染者血液或血製品傳播。」大陸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愛滋病預防控制中心治療與關懷室副主任、研究員趙燕對於愛滋病的傳播方式進行了詳細地解釋。

趙燕指出,普通的握手、擁抱,禮節性親吻,共用衛生間、浴室,共同就餐、共用辦公場所和交通工具及娛樂場所等行為均不會傳播愛滋病。

對於傳播途徑涉及的高危行為,大陸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愛滋病預防控制中心參比室副主任、研究員金聰表示:「在性傳播途徑方面的高危性行為,包括通過社交軟體與陌生人發生一夜情、性伴侶不固定或同時交往多位性伴侶以及和已知愛滋病感染者發生性行為等;在血液傳播途徑方面的高危行為包括與他人共用針具注射吸毒,或曾在非正規醫療單位進行拔牙、紋身、非法獻血或輸入來源不明的血液等。」

她還建議結婚人士應在婚前檢測確認伴侶的健康;剛發現懷孕的女士或自己感染愛滋病的媽媽在寶寶剛出生時也進行檢測,以確保寶寶健康。

「由於愛滋病病毒所能夠感染的靶細胞較為有限,人類體內也存在很難突破的各種生物屏障,所以感染者的唾液、淚液、汗液和尿液中,儘管含有HIV抗體成分,也有一些零散的HIV核酸成分,但不存在完整的愛滋病病毒。因此,唾液傳播愛滋病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小。」金聰還對唾液傳播愛滋病病毒的可能進行了分析。

早檢測可有效確診愛滋病

「感染愛滋病後,有長達8至10年的潛伏期,又稱作無症狀期。這段時期,感染者和正常人一樣,從外表無法看出是否感染病毒。即使有一些人存在症狀,也不是愛滋病特異症狀,所以很難確定感染愛滋病。發病期前會有漫長的潛伏期和無症狀期,檢測才是唯一的方法。」金聰說。

對於如何檢測並確診愛滋病,她表示:「愛滋病的檢測分兩步。首先要進行篩查檢測判斷檢測者是否感染;若結果為陽性,為使檢測判斷更準確,第二步要進行補充實驗,最後由臨床醫生依據實驗室檢測結果,結合感染者臨床表現和流行病學資料進行確診。

金聰還指出:「檢測方式包括血液、尿液和唾液檢測。血液檢測結果最準確,唾液和尿液的樣本在採集時具有便利性和無創傷性,更適用於大眾篩查檢測。」

對於尿液檢測,金聰特意提到了市場上銷售的可進行自我快速檢測的一種試紙。「這種試紙應稱為自我檢測試劑,今年8月被國家藥監局正式批准銷售。試劑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可靠性也有保障。其他沒經過正式批准的檢測試劑,可能存在一定風險。」同時,她提醒大家,不要購買沒有經過正式批准銷售的非正規檢測試劑,在使用時要注意有效期。

金聰表示:「用尿液進行自我檢測,可進一步增加秘密性。通過在高校中設立的自助尿液檢測包售賣機和網絡購買,可更好保護隱私。若有朋友檢測結果為陽性,一定要進行諮詢和復檢,確認感染狀況。」

「因存在檢測的窗口期,所以感染愛滋病後,並不能立刻檢測出來。檢測窗口期是指感染愛滋病後,到從血液中能夠檢測出愛滋病的抗原、抗體或者病毒核酸這些感染標誌物所需的時間。目前常用方法是檢測愛滋病抗體,抗體檢測的窗口期一般是在4周到12周左右。因此,如果某人存在高危性行為,大概在之後4周左右去進行抗體檢測,這樣可準確避開抗體檢測的窗口期。」談到感染愛滋病病毒後的檢測時間時,金聰表示。

對於發生高危行為後擔心感染愛滋病,和在檢測過程中發現問題的人,金聰提示,可到各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自願諮詢檢測門診(VCT門診),各地縣級以上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和大部分基層醫療機構以及開展愛滋病預防和干預的社會組織或者撥打12320衛生熱線尋求幫助。

「如果擔心自己或他人因某種情況感染愛滋病,應及早主動進行檢測。不要存在僥倖心理,覺得自己和對方都很健康,不可能被感染,或在感染早期,沒有特異性症狀發生就不去檢測。等到出現明顯症狀,進入發病期後才就診,會延誤最佳治療時機。」金聰表示,目前大量研究顯示,早治療對提高個人生活質量、保護免疫系統和延長生存時間具有最大幫助。

控制愛滋病毒要按醫囑服藥

在談到感染愛滋病後身體產生的影響時,趙燕表示:「感染病毒後,一般分為急性期、無症狀期和愛滋病期三個階段,愛滋病期是感染病毒後的最終階段。病毒進入人體後,主要侵犯免疫系統。在這一階段,病人體內病毒含量非常高,CD4免疫細胞會嚴重降低。在下降過程中,會出現人體免疫功能缺陷,包括一些機會性感染、腫瘤和消瘦。不經過藥物治療的話,最終會死亡。」

她還指出:「除侵犯免疫系統外,病毒還會嚴重損傷如中樞神經系統、心臟、腎臟、肝臟、骨骼系統等重要器官和組織。這些問題有時會在未嚴重損傷免疫功能前出現,應儘早服用抗病毒治療藥物,減少損傷。若不進行抗病毒治療,病人生存期一般不超過兩年。」

趙燕表示:「現有醫學水平雖不能根治愛滋病,但可採取聯合抗病毒治療手段,在病人終身服藥前提下,使愛滋病變為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疾病。抗病毒治療即也叫『雞尾酒療法』,通過聯合使用三種抗病毒藥物,提升身體免疫力,使血液中病毒無法檢測出來,減少傳播給其他人的風險。這一治療方式使用最多且最有效。」

她強調:「通過接受抗病毒治療,能修復所有愛滋病感染者的免疫功能,減少發生嚴重感染和腫瘤,還能減少人體系統損傷。服用抗病毒治療藥物,既可降低體內病毒水平,也可基本消除對新生兒的傳播,還可保護感染者的性伴侶免受感染。

「只要按醫囑服藥,感染者體內病毒會得到一定控制。如果感染者可規律地按醫囑服用三個聯合抗病毒治療藥物,一般在治療六個月後,絕大多數感染者體內病毒可得到抑制。個別沒有得到抑制的,需要尋找原因,確認該感染者是否按照醫囑規律服藥,是否出現漏藥情況。排除掉這些因素後,還要考慮是否感染了耐藥的病毒株,或其他治療藥物影響了抗病毒藥物在體內的代謝。」趙燕表示。

我國疫苗研究獲國際關注

關於愛滋病疫苗的研製進展,金聰表示:「疫苗從研發到上市,需要一個漫長過程。就愛滋病疫苗來說,病毒專門感染人體免疫細胞,還可整合到細胞基因組中進行複製,變異非常快,這些特點使得病毒很難被人體免疫系統識別和殺傷。另外,由於只感染人類,所以研究時缺乏合適的動物感染模型。目前常用動物模型為猴子,但它其實不感染人類愛滋病病毒,所以只能用一種類愛滋病病毒進行動物實驗。儘管疫苗在動物身上前期臨床實驗效果較好,但到人身上,就不一定能取得同樣效果,這都是制約愛滋病疫苗研製成功的重要原因。」

「我國愛滋病疫苗研究進展目前與國際同步。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多年持續支持下,大陸疾控中心艾防中心牽頭研發的、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愛滋病疫苗DNA-rTV,是世界上首個開展二期臨床試驗的複製型病毒載體愛滋病疫苗,受到國際的廣泛重視和關注。前期臨床試驗顯示,DNA-rTV疫苗安全性良好、免疫性強,能誘導受試者產生強的抗體反應和細胞免疫反應。2019年DNA-rTV疫苗啟動了多中心臨床試驗,目前正在進展中。」

應切實關愛感染者

談到如何預防愛滋病時,趙燕表示:「對於大眾人群,要具備健康意識,更多了解愛滋病防治知識。從預防性傳播角度上,有一種說法叫做『ABC』,A是禁慾(Abstinence),指進行性行為時要謹慎;B是忠誠(Be faithful),性伴侶要相互忠誠;C是安全套(Condom),性行為時一定要使用安全套。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叫『兩T原則』,分別指檢測和治療。」

趙燕指出:「檢測以及諮詢是一種好的預防和干預愛滋病的傳播方法,可極大降低傳播風險。」她還強調,暴露後的預防性用藥,是類似「後悔藥」的補救措施。

「已有充分研究證據表明,如果存在感染風險但檢測結果為陰性的人群若服用一些特定藥物,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感染。至於發生危險暴露行為後的用藥預防,首先應評價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如危險較大,要先留血樣檢測病毒抗體,然後最好在兩個小時內服用藥物。一般來說72小時後服藥,會降低預防效果。」趙燕表示。

對於感染者的心理問題,趙燕認為:「感染者會因吸毒、男性同性性行為等原因,造成極大心理負擔。工作人員在接觸感染者時,要保持良好心態,不能歧視他們。另外,要採用如啟發、鼓勵的交流方式,進行簡單心理干預,幫感染者增強應對疾病的信心。另外,還可以讓一些感染者成為同伴教育員,參與關懷感染者。因為同為感染者,他們會更加體諒對方。如果能夠幫感染者解決如生活、就醫、家庭關係等實際問題,也能有效地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董童)

分類: 產品相關 | 發佈留言

2019世界愛滋日:HIV+OK,集結讓改變成真 

同志諮詢熱線在過去幾年的婚姻平權運動,看到不同社群如何彼此集結,發揮力量造成政策法令的改變,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而在婚權運動過程中,甚至是在法案已經通過的現在,仍有許多的愛滋謠言與錯誤訊息持續被有心人士大量散播,利用一般民眾對於愛滋的不了解與恐懼,企圖獲取政治上的利益。 然而,在這艱難的過程中,除了愛滋與同志團體、政府部門,我們也看到有愈來愈多的朋友透過製作影片、懶人包、藝文活動等方式,推廣正確愛滋知識;也有賴許多同志、感染者與支持的朋友們一起分享傳遞,試圖扭轉這樣不公義的氛圍。 今年的世界愛滋日(12/1)主題是「集結讓改變成真」(Communities make the difference),所有跟愛滋相關、支持同志與感染者的社群,我們可以一起集結,凝聚彼此的力量。除了持續留意這些偏頗的訊息,並協助澄清之外,明年1/11(六)的選舉,對這些罔顧愛滋防疫與感染者人權的政客,我們也可以透過手中的選票,表達支持同志與感染者社群的態度及立場。 愛滋不是政客的提款機,用選票下架歧視候選人。

分類: 前沿資訊 | 發佈留言

帶著高顏值、好身材與磨出的演技邱志宇在《我的靈魂是愛做的》大放異彩

電影《我的靈魂是愛做的》日前在第56屆金馬影展舉行世界首映,主角邱志宇奮鬥多年,終於憑本片入圍最佳新演員獎,演員張詩盈更一舉擒獲最佳女配角獎。《我的靈魂是愛做的》講述一個愛上有婦之夫的年輕公民教師尋愛的故事,擔任主角的邱志宇在片中將同志的行為刻畫得相當細膩,詮釋自然不造作,獲得海內外影評一致讚賞。

分類: 前沿資訊 | 發佈留言

毛姆的經典同志小說將被搬上銀幕

半個世紀前,英國作家羅賓毛姆(Robin Maugham)出版了一本同性戀題材的小說《The Wrong People 錯誤的人》,講述了英國一所學校的校長Arnold在摩洛哥度假時獲得美國富豪Ewing的款待,Ewing甚至為Arnold介紹了一個年輕男孩作為情人,但是Arnold發現自己正一步步走進危險的陷阱。這本小說在1967年問世後已再版多次,並成為「同志現代經典」系列叢書的一部分。如今這本暢銷書終於要首次登上銀幕了,好萊塢媒體「截稿期」報導稱,英國LGBT電影發行商Peccadillo影業已經啟動了《錯誤的人》電影項目,資深編劇David McGillivray將根據原著改編劇本,演員名單等信息有待公布。

分類: 前沿資訊 | 發佈留言

橄欖球英超裁判出櫃:愛自己,才能要求別人愛你

英格蘭橄欖球超級聯賽的裁判之一克雷格麥克斯維爾-基斯(Craig Maxwell-Keys)在接受BBC體育節目採訪時宣告自己是同性戀,並透露他在過去三年裡已經向親友和同事出櫃,他們的支持幫助他擁抱了真實的生活。29歲的麥克斯維爾-基斯說,2016年他在前往希臘度假之前,一大早就向親友們發送了出櫃簡訊,然後他把手機關了好幾個小時,重新開機後驚喜地發現滿屏都是支持他的信息。之後,他向俱樂部老闆和同行們出櫃,同樣得到善待。麥克斯維爾-基斯說:「他們非常明確地表示,你既可以擁有體育生涯,也可以忠於自我。」目前麥克斯維爾-基斯不僅是橄欖球英超精英裁判組的成員,也在國際賽事中執法。對於出櫃的感悟,他說:「只有完完全全地愛自己,才能要求別人愛你。」

分類: 前沿資訊 | 發佈留言

防艾,不要防愛

剛剛過去的12月1日,是第32個世界愛滋病日。

在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有一個叫作「紅絲帶防艾抗艾協會」(以下簡稱「紅絲帶協會」)的社團很有名,它是大陸高校第一個關愛愛滋病患者的社團組織。

自2004年來,一批又一批的師生加入到這個社團,他們一直致力於在高校中宣傳愛滋病防治知識,關注愛滋群體。

創始人是位罕見病患者

紅絲帶協會成立15年

2004年的秋天,浙大城院醫學院藥學系老師沈王興與護理2002級的同學們一起制定了協會框架章程,設置了幾個部門,紅絲帶協會就這樣「低調」地成立了。

沈王興曾聽時任學院院長魯世傑說起,該學院傳媒分院有一個名叫黃如方的學生,連續幾年走訪河南愛滋村,關懷當地的弱勢群體。「魯院長提議,我們學校搞一個學生團隊,專門開展關愛愛滋病人、宣傳愛滋知識的活動,我就聽進去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黃如方算是協會的創始人。身高不足一米的他是一名罕見病患者(假性軟骨發育不全症,一種被俗稱為侏儒症的先天性發育異常疾病),卻以自己超強的感召力、行動力,參與創辦了紅絲帶協會。縱然畢業多年,他仍是紅絲帶協會同學們心中永遠的「一米老大」。黃如方說:「我從小在關愛中長大,我最大的勝利就是沒有任何心理陰影,別人能夠給我關愛,我同樣能把這樣的關愛專遞給我所關心的人。」

而沈王興則被認為是紅絲帶協會的「父親」。當時的他,是浙大城市學院生命與科學學院(醫學院前身)的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同時擔任護理2002級的班主任。雖然工作繁冗,他還是把自己班級的同學們都動員起來,鼓勵大家加入到這個新協會中。

後來,看著協會發展得風生水起,沈王興也鬆了一口氣:「我們當時建立了全國高校第一家紅絲帶展廳,開展一對一資助活動,堅持每年舉辦西湖求擁抱活動。」

胡靜、劉帥、劉秀坤、蔣傑、周寧寧、邱紅鑫、戚陳陳、黃棟材、徐海霞、林秀慧、顏磊、朱方圓、劉鵬、楊添葉……風雨兼程十五年,協會歷經了十四位會長,沈王興如今還清晰地記得他們的名字,「一屆又一屆的師生接力,才讓這份愛沒有終點」。

「康文苑」的屋檐下

每年十餘位大學生如約而至

2005年暑假,紅絲帶協會的第二任會長劉帥帶領著三名同學前往愛滋病重災區——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我們幾個一腔熱血,說走就走,初到上蔡,眼前是一個個墳頭,第一次真正感到了恐懼。」在河南之行後,劉帥曾在日記本上寫下這樣一句話:那些無奈與絕望,如同村裡的老井般,透著生命的破敗,那種心理上的衝擊幾乎讓我們無力負荷。

雖然恐懼,但協會的大學生們並沒有退縮,而是採取了更多行動。他們在愛滋病村支教;在杭州開辦愛滋孤兒夏令營;整理資料、做演講,將河南所見所聞講給更多人聽;把拍攝的紀錄片,積極投稿到各媒體。

2007年,沈王興輾轉聯繫到中華紅絲帶網的創始人郭保剛,將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南泉村作為協會支教點。郭保剛說:「除了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曾有不少大學前來支教,但只有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堅持十多年從不間斷。」

支教是在由罹患愛滋病的熱心村民李師傅提供的一間民房裡進行的,這個房子被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康文苑」,寓意著健康、文化與希望。每年都有十餘名同學前去支教、開展調研。

浙大城院臨床醫學1504班的朱方圓現在大五,她是紅絲帶的第十二任會長,「我大學一半的時間,都與紅絲帶有關,感到無比驕傲!」

朱方圓曾參加過兩次河南行,時至今日,她還總是想起那段支教的日子和那裡的小朋友。「短期支教並不在於掌握多少知識,我們想與孩子分享外面的世界,鼓勵他們努力讀書。」

岑紫妍是浙大城院臨床1803班的學生,今年夏天她也去了河南支教,「總是會想念康文苑,想念每天早上慣例的敲門聲,想念孩子們調皮搗蛋的樣子。每每回頭看,這個夏天的相處時光,是我永遠珍藏的記憶。「

紅絲帶協會現任指導老師方文飛,是醫學院學工辦的老師。2017年暑假,方文飛加入了河南行小分隊。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哭泣的小男孩,大家很久都哄不好,直到一位學生輕輕給了他一個擁抱,他的眼淚就止住了。「暑假無處可去的小朋友,愛滋病陰影下的單親家庭小朋友,我們給予他們最需要的陪伴與關愛,懂得了如何保護生命安全。這種守護,就有意義。我們想大聲告訴所有人一件事:我們的敵人是病毒,而不是感染病毒的人。要防艾,不要防愛!」

分類: 產品相關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