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douleur exquise 譯為:高雅的疼痛——意指渴望擁有不可能擁有的人所感受到的那種痛。這種痛,根據主角的意思,與「單戀」並不相同。單戀,通常是指一種關係上的表達;但是這「高雅的疼痛」,則是指一種內心的狀態、感受。
而在《四天後決定要不要愛你》整部片就是在對這種痛做最好的描寫與闡述。這部片是由小阿多弗艾歷克斯 Adolf Alix Jr. 所執導,並由米可伊摩拉利斯(Mikoy Morales)和 塞巴斯蒂安卡斯楚(Sebastian Castro)兩位鮮肉出演主角。該片被選入圍為2016年 Cinemalaya 獨立電影節中的「獨立國度」(Indie Nation) 單元觀摩片,同時這部電影在2017年仲夏於菲律賓大學迪里曼分校(也就是該片的拍攝地點)內進行了首映,獲得不少好評!
這部電影細說兩個大學同學之間的愛情故事,馬克 跟 德瑞克 在相處過後,逐漸意識到彼此之間的存在遠比他們自己所意識到的更重要。《四天後決定要不要愛你》講述了馬克跟德瑞克大學四年之間感情的萌發與凋謝,他們之間的情感隨著四年過去,從一開始的單純友誼到無話不談的好友,展開了一段自我探索、自我認識的旅程,讓他們重新思考他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以及到底想成為怎樣的人,經歷自我懷疑後,最終變成了刻骨銘心的愛情成長故事。
故事將每年的情人節串起,篇幅橫跨四年。從第一年的情人節兩人成為室友開始,隔年的情人節,德瑞克交了女友,馬克方才意識到了自己漸漸地喜歡上了德瑞克。突然跳了一年的劇情發展好像跳得太快,但殊不知在整部片節奏的掌握上,其實是相當緩慢的,不疾不徐地建立兩位主角的情愫,不同一般的愛情故事,冗長縝密的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事,而是只給我們每年的一刻片段、去理解角色之間的變化與成長,看似短暫、不充足的一天,卻相反的很好的捕捉了角色每年的化學變化。整部片大部分場景發生在兩位主角色的宿舍房間裡,導演善用空間去展現時間的推移,帶出角色的改變:從一開始的相遇,到後來經歷的分手,兩人都一起在這狹小的空間中度過。這樣的設計讓整部片變的更私人、更親密,也讓觀眾很好地進入到屬於他們的世界。
「等待」是這部電影最揪心的也是最重要的核心。就像馬克在劇中不斷地等待,等待一個好的時機告白、等待德瑞克會自己發現、等待德瑞克回應他的愛&&
以馬克大量的旁白,訴說著那種深愛對方卻遲遲得不到回應的痛苦。他痴心的獨白更是虐心,那樣無止境等待的無怨無悔、等到都快撐不下去但還是堅持不放棄的心,跟著大量的校園空拍鏡頭移動作為轉場,就像書籤一樣為每個章節的開始和結束做了註記一樣,這樣的轉場方式毫無違和地撐起了整部片的調性,讓四年間的情人節過渡的是如此流暢自然。
《四天後決定要不要愛你》這部片不用一絲的露骨畫面專注在描繪角色彼此之間的情感上。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悲劇或是哀傷的形式作結尾,而這部片卻是&&
即使這部片的拍攝非常趕,它在拍攝品質上卻一點也不馬虎。(導演透露整部電影因為預算關係,僅用了兩天就完成拍攝) 大量的空拍畫面搭配著馬克的旁白使用,以及連續的長鏡頭使用 (他們稱這種長鏡頭的連續實用為為「Babad Shot」,中譯為「浸泡鏡頭」,使觀眾沈浸在角色、環境中的鏡頭設計),都意外地完美協調在一起。電影中,畫面統一的棕色色調,給人一種懷舊復古感,宛如電影中的情節都是過眼雲煙的回憶,尤其是那些在學校的場次,更給人一種彷彿就是觀眾曾經的某段大學時光。這部片的配樂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主題曲 Pusong Hindi Makatulog (無法入眠的心) 巧妙地搭配著故事,勾勒出一種青澀卻難忘的回憶的感覺。
兩人完美的詮釋了馬克與德瑞克:米可伊摩拉利斯以一張純真俊俏的臉龐,詮釋出那樣青澀、不知所措的樣子。尤其是他在電影最後跟德瑞克吵架的時候,展現出了馬克對於愛情的生疏與無助;而飾演德瑞克的 塞巴斯蒂安卡斯楚 也是完美演繹愛情的沙場老將,大半輩子都在跟不同的女生戀愛,直到他認知到內心越來越偏向同性的懷抱,但卻還是因為擔心大眾的眼光而選擇將這秘密封存心底。
在一次映後問答環節中,導演表示拍攝這部電影其實是沒有劇本的,大致告訴兩位演員故事走向,給了演員很有機自然的發揮空間,也因著這份真誠,兩位演員有非常好的化學反應,觀眾才能看到如此即興卻自然流暢的演出。如果你認真的看這部片,咀嚼這兩位角色的蛻變,你會感覺到他們兩個彷彿是真實存在的人一樣,就好像是我們身邊很熟悉的人一樣。
《四天後決定要不要愛你》就是一部這兩位角色的成長故事的紀錄,我們跟隨著故事推進,見證了他們之間對對方最真切的感情。